芶文涵 陳科 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李詔宇
從技術發明到批量生產,需要多長時間?“無法預估”——這是業內人士普遍給出的答案。
反復研發、不斷投入資金……面對巨大的風險,這片中間地帶成為許多科研院所和企業都不愿“沾染”的“厚冰”。
如今,這塊無人觸碰的“厚冰”正在被不斷擊碎。擊碎它的“鑿冰錘”便是中試,即中間階段的試驗,產品在大規模量產前的較小規模試驗。通常來說,進行中試能提高產品制造、應用等的成熟度,讓產品逐漸被市場接受。
去年6月,成都市青白江區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中試產業基地,以期提升國際科技合作能力和水平。如今,青白江中試產業發展已初具規模,構建起了“1+3+3”的中試產業發展體系,即出臺了1個建設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中試產業基地實施意見、成立了3個中試服務平臺、出臺了3個中試產業政策支持文件。目前,已有60余項科技成果在青白江區完成試驗驗證,12項科技成果實現中試產業化應用。
青白江區為何發展中試產業?在中試產業探索過程中,青白江區形成了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7月7日,筆者前往青白江區進行探訪。
解決好科研與經濟“兩張皮”問題
“背靠134所普通高校的科教資源優勢、成都國際鐵路港帶來的物流優勢、深厚的工業積淀優勢,為青白江區發展中試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青白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該區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裝備制造三個優勢領域,從科技成果研發源頭開始,聚集覆蓋科研、人才、中試、孵化等各領域的功能平臺,打造全鏈條中試產業基地。
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工作人員開展工作
7月7日上午,成都工匠張路正在青白江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中試空間內開展中試試驗。他眼神專注,靈活的身影不斷在各式“放大版”實驗室器材中來回閃現。聚焦新材料與碳中和賽道的該中試產業基地擁有面積約20000平方米的中試設施和廠房,“在這里,科學家上午產出的科研成果,中午就可以進行中試放大。”基地負責人葉銳說。
在葉銳看來,科學家往往注重從0到1的原始技術研發,而從1到100的應用轉化更需要復合型工程師團隊的深度參與。“工程師只有充分理解科學家創新的本質,才可能在成果轉化過程中把握好節奏。”葉銳表示。為將高校院所的創新點子變成現實成果,葉銳安排了5位不同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服務1位科學家。“中試是放大的科研,這一過程的從業群體再不光是科學家了,一定要植入工程師和工匠人才。”葉銳說。
可解決危險廢棄物處理問題的低溫高效新型分離技術,世界唯一具有吸音性、阻燃性等優異特性的三聚氰胺泡綿,阻燃性能達V0級的MCA阻燃劑……目前,文瀾智谷中試產業基地已完成10余項成果落地轉化,成果轉化率達100%。葉銳直言:“沒有不能轉化的項目,關鍵就在于對項目的理解程度有多高。”
打造提升城市功能的“全鏈條”產業集群
5月31日,由青白江區打造的全國首個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中試產業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運行。不同于此前大海撈針般的“廣撒網”式搜尋,該平臺通過先進大數據匹配機制,可為項目找資金、資金投項目、項目找人才等一系列需求實現精準匹配。目前,該平臺已集合各高校實驗室、科研機構10余家和以王琪院士、石碧院士為代表的中試產業專家150位。
不久前,航天賽博產業技術研究院正式入駐青白江歐洲產業城中試示范基地。“我們聚焦特種裝備、智能信息技術、新材料等專業領域,布局若干高水平專業實驗室開展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目前,已導入4個實驗室項目、4個中試項目,部分項目將在1年內實現產業化。下一步,我們將打造一個8000平方米的中試實驗樓,構建‘研發-中試-生產’的完整產業鏈,孵化集聚一批優質高科技企業,為青白江區高質量發展賦能加速。”航天賽博產業技術研究院科技創新部負責人李晶晶說。
6月21日,青白江區2023年二季度“三個做優做強”重大項目現場推進會在成都舉行。本次開工項目中,多個與中試產業基地緊密相關的重大項目引起廣泛關注。其中,地處“340科創園”中試產業基地的攀鋼高端金屬部件智能制造暨中試基地是青白江重點引進的中試新項目。該基地將圍繞先進金屬材料產業孵化,建設金屬材料科創研發成果轉化基地。
青白江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該區將繼續以推動“三個做優做強”提升城市功能為導向,著力打造“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小試中試、產業孵化、生產制造”全鏈條面向“一帶一路”的國際中試產業基地。
(受訪者供圖)